招生考试网
 招生考试网 - 2010年高考 - 高校招生 - 正文

 
东北师范大学高就业率
来源:光明日报 2010-6-18 【字体:小 大】
东北师范大学连续10年保持98%以上的高就业率

今年4月,东北师范大学荣获“2009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这是继2004年获得国务院“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2009年获得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表彰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获得的又一殊荣。
  东北师大党委书记盛连喜:多年来,我们一直从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高度来做好学生就业工作。在工作中我们感受到,大学生就业工作普遍面临着四个核心难题,即就业工作的定位与保障问题、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就业市场的建设问题和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问题。我们也正是围绕如何有效地破解这些难题探索前进,实现了连续10年保持98%以上的高就业率。
  问题: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对接路径不顺畅。
  对策:认领社会责任,整合市场资源,拉动行业就业。
  盛连喜:作为东北地区唯一一所部属师范大学,我们的毕业生数量仅占区域内师范毕业生总数的20%,却拥有80%的市场信息。为了牵引和带动整个东北师范毕业生就业,东北师大主动承担起教育行业就业市场资源整合的任务。
  对就业工作的思考和探寻在东北师大由来已久。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学校就打破传统工作模式,提出了各用1/3的时间做就业管理、就业指导与就业市场工作的就业工作新模式,被教育部树立为就业工作职能转变的典型。2001年,学校内合东北28所高师院校、外联全国2万余家用人单位,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影响最大、占有市场份额最大的区域性教师品牌市场。通过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品牌共创,做大了“蛋糕”、降低了成本、优化了配置。用人单位“一堂求遍东北师”,极大地满足了需求;28所协作院校“借船出海”,有效地拉动了东北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东北师大的就业市场已经遍及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全部31个省市的192个城市,开展稳定的就业合作的用人单位达到2万多家。“东师品牌”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牢牢树立。
  在此基础上,东北师大获教育部批准承建“全国高校毕业生教育人才专业市场”,实现了区域市场向全国市场的跨越,成为首家全国性高校毕业生行业人才市场。
  问题:人才培养规格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对策:以就业为导向,实现招生、就业、培养的良性互动。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就业是评价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是人才培养状况的“风向标”和“显示器”,深刻影响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此,东北师大提出“出口引导入口、就业指导培养”的工作指导思想,将招生数量、培养质量和就业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动态监测毕业生质量状况,并将其反馈给教育流程的各个环节,实现了招生、培养和就业的良性循环。
  东北师大每年都开展专业评估,把各个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作为核心评价指标。
  以“教育管理”专业为例,由于受基础教育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影响,需求明显萎缩,并且从长远趋势看也很难有根本改善,学校果断采取了隔年招生的措施。与之相反,针对社会上急需优秀小学师资的情况,他们在全国率先设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结果供不应求,第一批学生在大学三年级就被预订一空。根据这个原则,学校近年来相继调整和扩充了10个本科专业。与此同时,他们建立起网状多向的课程体系,确立了“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人才培养规格,培养了一大批深受基础教育界欢迎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毕业生。
  伴随着国家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实施,东北师大师范专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学校紧紧抓住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这个关键要素,加快建设“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大力推进教育实习模式创新。目前已在东北地区23个县市和105所中学建立了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实验区的建设保障了师范专业充分的教育教学实践机会,现在每年都有1000多名学生进入实验区进行为期一个半月的“顶岗实习”,平均每名学生的教学时数达到20节,比实验区建立前增长了近4倍。
  针对已占据“半壁江山”但办学历史相对较短的非师范专业,学校从2009年开始自发开展校内的本科专业评估。目前学校已经完成30个专业的评估,对5个学院的9个专业进行了调整,调整比例占到全校总数的1/4。
  问题:信息不对称、资源分布不均。
  对策:搭建轻松就业新平台,确保毕业生顺利就业。
  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杨晓慧:信息是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前提。为此,东北师大不断变革信息服务手段,提高信息使用效率,经过十年的持续建设,建成了学生就业智能化综合服务平台,破解“路径性矛盾”,提升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2008年,东北师大在全国率先提出了“网上做市场”的理念,全力推进网上教育人才大市场建设,初步实现了“有形”与“无形”两个市场的互联互通,拓展了就业空间。在别人用海报传递信息的时候,他们率先实现了“鼠标一点、实现双选”;在信息铺天盖地,需要学生甄别的时候,他们又率先开设了手机定制、邮箱定制等一对一信息服务,确保学校给的就是学生想要的。2009年学校又首家推出了移动就业网,使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不再受网络和电脑终端的束缚;建成了全国一流的视频洽谈室,成功实现了“远程视频就业”,学生足不出户便可与用人单位顺利洽谈和签约,使更多潜在的市场需求变成了现实的就业机会。也就在这一年,教育部委托东北师大承办“全国教育系统2010届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周”活动,搭建了全国教育人才供需对接网络平台。
  信息创造竞争力。统计显示,东北师大毕业生80%以上通过就业网获取信息并成功就业,东北高师院校的供需比例也因此提升20个百分点。
  问题: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对策:研究先行,科学决策,提升工作质量与效率。
  东北师范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王占仁:研究是找准问题、把握规律和明确方向的重要前提。东北师大近20年来就业工作的每一项重大举措都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
  “国家的需要就是学校的选择”。东北师大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为做好就业工作提供保障。早在2003年,学校就成立了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正处级建制,独立运行。中心严格按照国家规定1:500的师生比,配备12名专职就业工作人员;就业工作经费每年在200万元以上。12名专职工作人员中一半是博士,一半是硕士。所学专业覆盖了人力资源、法律、教育、心理、计算机等与就业工作紧密相关的学科领域。队伍成功实现从事务型向研究型的转型。就业工作团队近三年来编辑出版就业指导教材及著作5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余篇,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7项。
  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连续4年推出了《东北师大就业白皮书》。白皮书从就业率、区域流向、行业分布、供需关系和就业途径八个维度分析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战略与对策。2009年,中心自主研发了大学生就业市场“五角分析法”,从签约率、期待率、开发率、需求率和回访率五方面数据综合分析毕业生在各个区域的市场状况,进而针对不同市场类型采取针对性开发策略,在市场开发上始终做到开发一代、培育一代、储备一代,同时开展第二代、第三代接续性市场。他们市场开发规划为“巩固东北华北,开发沿海,拓展中部,渗透西部”。目前,东南沿海地区已成为学生就业的主要市场区域。
  针对就业指导教材“千人一面”的现实,东北师大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编辑了《临飞》、《冉起》、《流金》全套案例式就业指导教材,把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分为13个方面进行系统讲解。他们编辑出版的《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十三讲》,成为全面落实国家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要求的第一本校本教材,被高等教育出版社列为全国大学生就业教育重点推广教材系列。他们还把课程和教材的内容做成“网络就业学堂”,不仅有效契合了大学生的时尚需求,而且突破了时空限制,突出了个性服务。



 
看了这篇文章的网友还关注以下文章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热门文章

    分省高考动态全国综合   北京高考   天津高考   上海高考   江苏高考   浙江高考   山东高考   江西高考   安徽高考   广东高考   广西高考
    海南高考   黑龙江高考   辽宁高考   吉林高考   山西高考   河南高考   河北高考   湖南高考   湖北高考   四川高考   重庆高考
    云南高考   贵州高考   新疆高考   西藏高考   陕西高考   内蒙古高考   甘肃高考   宁夏高考   青海高考   港澳高考   上海春季高考
    天津春季高考   古巴留学
    成绩查询
    福建高考
    录取分数线
    高考状元
    历年资料
    高考志愿
    高考作文
    招生计划
    高校招生
    招生章程
    高考试题答案
    招生简章
    高校专业
    高考政策
    新生报到
    录取查询
    高考模拟题辅导高考语文习题   高考数学习题   高考英语习题   高考政治习题   高考历史习题   高考地理习题   高考物理习题   高考化学习题   高考生物习题   高考综合习题
    高校访谈
    招生专业
    高职单招
    福建省质检
    高考大纲
    心理减压
    高考复读
    高招诈骗
    港澳台联招
    高中新课程
    高考工具